老巷口的梧桐叶落了又青,徐食记火锅的牛油香却没断过 —— 老板徐叔守着这家不足 60 平米的小店快三十年,门口的旧木牌被岁月磨得发亮,“徐食记” 三个字透着温吞的亲切。这里没有网红装修,没有花哨营销,连菜单都是塑封的手写纸,却凭着 “一口不变的老味道” 和 “像家一样的踏实”,成了老巷街坊的 “深夜食堂”:下班的年轻人来涮一碗嫩牛肉,带娃的宝妈点份不辣的菌菇锅,退休的张奶奶总在傍晚来,等着徐婶盛一碗热乎的清汤。徐食记的火锅,煮的是食材的鲜,更是老巷里的人情与记忆。
锅底:三十年不变的 “老炒料”,辣得醇,鲜得透
徐食记的锅底,是徐叔从父亲手里接过的 “传家宝”—— 不用预制料包,每天凌晨 3 点,徐叔就会在后厨支起黑铁锅,倒上四川产的黄菜籽油,等油热得冒轻烟,先下姜片、蒜片炸出焦香,再按比例撒上二荆条(提香)、子弹头辣椒(增辣)和贵州大红袍花椒(添麻),翻炒到辣椒外皮微焦,最后加入自家晒制的豆瓣酱和熬了 12 小时的牛骨高汤,慢炖 4 小时才算成。
“炒料要守着火候,差一分钟都不对味。” 徐叔总说。这款 “老坛牛油锅” 煮到沸腾时,牛油香混着辣椒香能飘出半条巷,辣劲不冲喉,反而带着豆瓣酱的醇厚,煮到最后也不发苦。老顾客都知道,吃徐食记的牛油锅,要先舀一勺汤,撒点葱花,鲜得能直接喝 —— 不少年轻人第一次来,都被这 “不燥的辣” 惊艳:“原来老火锅的辣,是有回甜的。”
怕辣的食客,最爱徐婶熬的 “菌菇土鸡汤锅”。每天早上,徐婶会把现杀的土鸡剁块,焯水后和羊肚菌、竹荪、鸡油菌一起慢炖 6 小时,汤里只放少许盐,汤色清亮,喝起来满是菌香和肉香。带娃的宝妈常说:“这汤我家娃能喝两碗,涮蔬菜也鲜,不用蘸料都好吃。”
食材:菜场直采的 “鲜货”,实在得像自家厨房
徐食记的食材,没有 “网红款”,只有 “街坊认”—— 每天清晨,徐叔的儿子小徐会骑着电动车去巷口的菜场,挑最新鲜的肉、菜、水产,“要选带露水的菜,现杀的肉,活蹦乱跳的虾,街坊们吃惯了好东西,掺不得假。”
“徐记嫩牛肉” 是桌桌必点的招牌。小徐选的是当天现杀的牛里脊,切成 3 毫米厚的片,用料酒、少许花椒水和淀粉抓匀腌制 20 分钟,不添过多调料,只为锁住牛肉的本鲜。涮进牛油锅 10 秒,牛肉卷边变色,入口嫩得能掐出水,嚼着还带着淡淡的花椒香,老顾客李哥每次来都要追加:“这牛肉比我家炒的还嫩,吃着放心。”
手工鱼丸是徐婶的 “绝活”。每天上午,徐婶会把新鲜草鱼去骨取肉,用刀背捶打成泥,再手工摔打 30 分钟,直到鱼泥起胶 —— 这样做的鱼丸,咬开能看到颗粒分明的鱼肉,Q 弹有嚼劲,煮进清汤锅,鲜得能盖过鸡汤的味。徐婶说:“以前街坊小孩都爱来店里要鱼丸吃,现在他们长大了,还带着自己的娃来,说‘要吃徐奶奶做的鱼丸’。”
素菜也透着 “家常”:早上刚摘的菠菜、油麦菜还带着水珠,本地农户种的土豆煮后绵密,连豆腐都是巷口豆腐坊当天做的嫩豆腐,煮进锅里吸满汤汁,一口下去全是鲜。徐叔给食材定价也实在,荤菜大多 20-30 元,素菜 5-8 元,分量却很足,街坊们常说:“在徐食记吃火锅,花几十块能吃撑,比家里做饭还划算。”
人情:记在心里的 “街坊味”,比火锅更暖
在徐食记吃火锅,最难忘的是那股 “老巷温情”—— 徐叔徐婶记着每个老顾客的口味:张奶奶牙不好,徐婶会把牛肉片得更薄,还会特意多煮会儿;李哥爱吃麻,徐叔炒料时会多放一勺花椒;放学的小孩来店里等家长,徐婶会给颗水果糖,让他们在门口的小凳上写作业。
店里的装修也满是 “岁月感”:墙上挂着老照片,有徐叔年轻时炒料的样子,有二十年前街坊们在店门口聚餐的场景,还有徐婶抱着街坊小孩的合影;桌子是实木的,边缘被磨得光滑,透着常年使用的温润;角落里放着一个旧保温桶,里面是徐婶熬的酸梅汤,免费给客人喝,解辣又解渴。
逢年过节,徐食记还会给老顾客 “送念想”:春节前,徐叔会炒一大锅麻辣牛肉,分给常来的街坊;中秋时,徐婶会做些月饼,摆在店里,谁来都能拿一块。有次张奶奶生病,徐叔还特意熬了菌菇鸡汤,打包送到家里,“都是住了几十年的街坊,互相照应是应该的。”
如今,老巷外的火锅店换了一批又一批,徐食记却依然守在巷口,每天饭点时,店里坐满熟脸,碗筷碰撞声、说笑声混着牛油香,格外热闹。徐叔常说:“开火锅店不是做生意,是跟街坊们处感情,只要他们还爱吃这口老味道,我就一直守着。”
徐食记火锅,从来不是什么 “名店”,却是老巷里最暖的 “舌尖念想”—— 这里的火锅,煮的是食材的鲜,更是老巷的人情、岁月的踏实,还有那些藏在热辣烟火里的,关于 “家” 的记忆。